公司新闻 分类
开云蔬菜每斤卖到七八元 海南夏秋季菜为何吃不起?发布日期:2023-03-25 浏览次数:

  开云海南夏秋种菜难,一半自给一半外调,一斤蔬菜甚至卖到七八元,“菜贵伤民”定期上演夏秋季的菜,真的吃不起!

  “菜心5元/斤,尖椒7元/斤,四季豆9元/斤,香葱12元/斤”进入夏秋季,海口菜价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省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16.3%,市民大呼“吃不起”。

  目前,我省夏秋季蔬菜,一半源自岛内种植,一半由岛外调入。2010年起,我省通过补贴建设大棚设施,推广建设常年蔬菜基地,欲通过提升自给率,来降低菜价。

  然而,几年的运作下来,效果并不佳。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岛内蔬菜减少了运输成本,却因为夏秋季高温多雨,不适宜种菜,产量不到春冬季的1/3,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菜价反而高于岛外调进的蔬菜。

  在市民大呼“吃不起”的同时,菜农大呼“赔不起”,不少常年蔬菜基地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使用率仅为六成,充分发挥效益仅三成。

  “蔬菜太贵了,赶上肉价了。”近日,海口市民戴小姐在位于红城湖路的家乐福超市买菜,不禁感慨道,“稍微便宜点的就是大白菜、卷心菜和小白菜。”

  “这两天菜价还跌了些,前段时间下雨,菜价更高。今天,花了30多元才买了这么点。”戴小姐给记者看了看她买的菜:一把四季豆、两颗大白菜、一些辣椒和香葱。

  海口市市场价格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至8月份,蔬菜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3.57元/斤、3.17元/斤、3.28元/斤、3.29元/斤、3.76元/斤,部分叶菜价格甚至高达6元/斤-8元/斤。

  连日来,记者对省外6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相对于深圳、苏州、杭州等地菜价,海口菜价平均每斤高出0.5元-1元/斤,相对于北京、上海,海口菜价要高出1元/斤-2元/斤,珠海菜价与海口基本持平。

  我省菜价较外地高,原因在于我省50%的夏秋季蔬菜需要依靠岛外输入。据运销商介绍,我省岛外调进的蔬菜,主要是从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批发,然后运到海口,这就需要运费、包装费、人工费、市场摊位费等,大约0.5元/斤,所以从岛外运进的蔬菜,在海口的批发价就要比在原产地高出0.5元/斤-1元/斤。

  业内人士介绍,海口菜价远高于京沪,是因为这两大城市人口稠密,一方面批发商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减少单位蔬菜的利润,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其进行了大量补贴。

  从2010年起,我省开始发展常年蔬菜基地,希望增加自给率,降低菜价。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你看,草长得比菜还快,蔬菜每造产量只有800斤/亩,而冬季产量3000斤/亩。”定安展望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定震告诉记者,夏季种菜赚不了钱,社员积极性不高。

  高温、烈日、暴雨及台风,是影响海南夏秋季蔬菜正常生产的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夏秋季蔬菜平均亩产不到冬季蔬菜的1/3,并且种植成本更高。

  菜农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一茬青菜,冬季需要的成本是,种子90多元、肥料600元、农药150多元,水电费30多元,农机作业费100多元,不计地租和人工费,种植成本是1000元/亩,亩产2800斤,合计每斤成本为0.35元。

  而在夏秋季,由于蔬菜病虫害严重、蔬菜所需肥料多,肥料和农药成本约1100元,而高温烈日天气,需要喷滴灌设施费用100元,水电费也增加一倍,需要60多元,合计每茬青菜的种植成本在1500元左右,这还不算地租与人工费,而每茬亩产不到800斤,合计成本约1.8元/斤。此外,如果算上暴雨、台风带来的损失,每斤青菜成本在2元/斤。

  海口周边种菜农民均是从广西、云南等地来的。一位来自广西的韦姓农民,几年来一直在海口城西镇苍东村租地种植,他告诉记者,随着城市扩张,耕地减少,地租也在增长,前两年每亩地租约1200元,今年上涨到3000元/亩。

  农民需要将蔬菜运到批发市场销售,运费约0.3元/斤,也就是说,加上地租,蔬菜成本在2.5元/斤,此外还有人工费以及市场入场费等,农民需要卖到3元/斤以上才能赚钱。

  而岛外运进的蔬菜价格则相对较低。据一位外地菜商介绍,夏季,叶菜田头收购价在1元/斤左右,批发市场约1.5元/斤,菜商运到海南,运费、损耗、包装及人工费等约需0.5元/斤,运到海口批发价能在2元/斤就能赚钱。

  很多人质疑海口菜价贵,很大原因是中间环节利润过高造成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岛外蔬菜主要是运到南北蔬菜市场。据该市场负责人王英介绍,外地蔬菜由一级批发商运到市场后,有些是农贸市场摊主直接向一级批发商购买,而有些摊主是向二级批发商购买。而二级批发商手中的菜则是从一级批发商处进货的,一般加价0.1元-0.2元/斤销售。而本地蔬菜,则大部分是摊主直接从进城的农民手中购得。

  “摊主收购到蔬菜后,会加价1元/斤销售。”王英说,相对而言,二级批发商盈利较大,虽然仅加价0.1元-0.2元/斤,但是销量大、盈利多,除去摊位费,每天收入有300元-500元。

  而农贸市场摊主,虽然加价1元/斤销售,但盈利并不多。记者采访多位农贸市场的摊主,他们告诉记者,一个摊位一天能卖300多斤,看似毛利有300元,但扣除摊位费、卫生费、运费以及损耗的蔬菜等成本,将近100元。一个摊位两个人负责,从凌晨3点采购,到晚上收摊,每人也就赚100多元。

  “冬季,有收购商上门收购,虽然价格比市场批发价便宜0.3元/斤-0.5元/斤,但很多农民还是愿意他们上门收购。”文昌市东路镇菜农刘统法说,因为农民自己用车拉到海口卖,运费要0.3元/斤,加上人工费和运输损耗,成本不低。而收购商上门收购,因为量大,蔬菜的运输成本可以降低到0.1元/斤。

  一级菜商的主要作用是从农民手中收购蔬菜,可以通过规模化运输减低成本,实现薄利多销。

  农民自产自销,看似减少了中间环节,其实单位成本更高。由于目前我省属于农民小规模分散种植模式,每户仅为2亩-4亩,农民自销,人工、运输、摊位费等成本要远高于规模化销售。

  目前,我省建成常年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常年蔬菜设施大棚约1.9万亩。目前投入生产的常年蔬菜基地有8万多亩,使用率为六成多,而充分发挥效益的仅3成。

  业内人士坦言,政府在大力推行常年蔬菜基地时,只是关注大棚设施,恰恰最核心的“种什么菜、如何种”被忽视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梁振深坦言,海南至今没有针对夏秋季蔬菜种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

  去年,梁振深在海口市旧州镇光明村,帮助该村光明之路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夏秋季种菜技术,尝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不过,这个基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6月,光明村109户农民筹集了资金和土地,建了110亩的常年蔬菜基地,开云大棚设施的造价为3.3万元/亩的标准。2012年4月,开始试种叶菜。

  “连续3批播种效果都不理想,每茬叶菜亩产不到800斤。”梁振深说:“不过,通过试验探索,还是有一定收获。从30个叶菜品种筛选出5个适宜种植的,除草剂选择及用量试验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调整,产量逐渐上升。“去年6月,每茬叶菜亩产超过1000斤,现在每亩每造2000斤,已经达到了冬季产量的70%。”光明之路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应献说。

  产量是上去了,但是成本还是有待进一步降低。吴应献说:“由于是精细化种植,成本也高,如果将人工、地租纳入成本里核算,每亩每茬成本在3320元,平均每斤成本为1.66元,合作社自己运到海口销售,运费为0.2元/斤。今年菜价高,平均批发价为2.4元/斤,赚了些钱。”

  梁振深说,目前,光明合作社也是处于微利状态,降低成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仅在技术上,还有土地的选择、基础设施的投入、运销模式的探索等。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按照目前我省的种植科技水平,夏秋蔬菜种植成本难以降低至岛外调进蔬菜的价格。如果不能降低种植成本,一味推动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反而会导致本岛供给量过大,压缩岛外蔬菜市场,推高蔬菜价格。

  有专家表示,冬季海南瓜菜供应北方,夏季北方瓜菜供应海南,更符合自然规律。如果在技术条件还未成熟之际,过度强行推动常年瓜菜种植,会破坏生态。“夏季由于高温多雨,病虫草害严重,使用农药较冬季要多,并且由于经常下雨,部分农药会随雨水流入土壤,破坏土壤。”

  “同时,冬季对于北方来说,是土壤休耕之际,而夏季对于海南土壤来说也是休耕之际,如果过度使用,也会导致土壤负载过重,土地贫瘠,土壤生态环境改变,这不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这位专家表示,北方发展冬季大棚蔬菜的弊端就已经凸显出来,食品安全、土壤安全等问题屡见报端。

  不过,由于我省夏季台风高发,遇到台风,海上交通中断,开云岛外蔬菜无法运入。因此,开云我省在保证生态环境情况下,也需适当种植本地蔬菜。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冠铭说,海南本地人更喜欢本岛种植的蔬菜,并且本岛蔬菜更新鲜、更有市场,可以有规划地适度发展常年蔬菜基地,种植较好的蔬菜品种。

  陈冠铭认为,政府应该做好岛外调运蔬菜的工作,设法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把握好外调蔬菜与本地蔬菜供应的比例。如果本地菜供应比例过高,会导致外地蔬菜难以进入,菜价随之升高;如果本地菜种植不成规模,又会增加成本,降低菜农的种植积极性。

  我省也可借鉴北方城市在冬季储备瓜菜的做法,利用夏秋季闲置的冷库,储备易储存的瓜菜,待菜价高之时,投放市场,稳定菜价。

  近日,海口市旧州镇家宜常年蔬菜基地,大棚下,刚刚过去的暴雨,并没有给基地带来积水,工人们正在采摘嫩绿的小白菜、芥菜、菜心。

  “常年蔬菜基地的选址很重要。”省农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长肖日新说,夏季高温多雨,一方面要防止高温带来的干旱,另一方面还得防止暴雨带来的水涝,家宜常年蔬菜基地的选址就非常好,坡地上建了排水系统,大雨过后容易将水排出去。

  由于建设匆忙,我省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布局,多数还没有制订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发展总体规划,造成基地在选址及功能设计上比较混乱。专家认为,要破解夏秋季蔬菜种植难题,首先要根据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常年蔬菜基地。

  肖日新介绍,根据技术的需要,基地选址应该遵循“排水条件好,不管下多大暴雨,雨停土干”的原则,一般应选择在有明显高差的田洋或缓坡地。夏秋季蔬菜种植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地周边应有相对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同时,由于夏季蔬菜量小、销售少,为提高运销效益,还应该布局在消费群体周边或城市近郊,且交通便利,利于农民自产自销。

  “也并非所有的蔬菜适合在大棚内种植,常年瓜菜基地需要露天与大棚相结合进行布局规划。”梁振深说,例如,空心菜、苋菜、小葱等可在近郊露地种植,特别是像空心菜、番薯叶等就没必要在大棚里种植;茄子、苦瓜、丝瓜、冬瓜及豆角等在夏秋季也不必在大棚内种植。

  而菜心、小白菜、结球白菜(快菜类)及芥菜等以嫩叶为产品的叶菜,夏秋季种植需要在通风条件好、开云加盖遮阳网的塑料大棚内种植,但不宜在密封的大棚里种植。梁振深建议,农民单家独户种植,面积较小,选用小矮拱棚即可,规模种植,则选用连栋大棚,中档以下以为宜。

  种植模式也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当前,我省夏秋季蔬菜生产模式,主要还是以单个农户为主,少部分为企业管理模式,极少部分以合作社加农民形式组织经营。

  “合作社加农民”生产模式,目前运营得还算比较成功,但也仅仅是微利而已。相对于企业模式,生产成本相对稍低,而与单个农户相比,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强。梁振深表示,可以将以家庭为主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与市场风险;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合作社进行推广普及。

  也有专家表示,政府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价格调控,菜价高时,从外地调入相应的蔬菜产品,补贴平抑市场;菜多价贱时,给生产者一定价格补贴,开云或政府部门帮助农户出台并购买夏季蔬菜自然灾害损失和市场价格波动保险。(本报海口10月8日讯)